秋风一吹,市集里那些灰头土脸、其貌不扬的毛芋头就开始登场了。你知道吗,这东西,一眼看上去真不显山不露水,甚至有点土气,可它就是我心里那道“隐藏款”的美味。说起来,我跟毛芋头结缘可早了,大概是我妈我奶奶那个年代,每年一到这季节,家里就少不了它的身影。那时候不懂什么美食哲学,只知道蒸得粉糯的芋头,沾点白糖,就是天大的享受。现在自己掌勺,才发现这毛芋头,远不止甜口那么简单,它简直是个百变小精灵,能咸能甜,能独挑大梁,也能甘当绿叶。
我总说,毛芋头这东西,食材本身就是最好的调味料。选芋头,我这人有点“固执”,非得是那种个头不大不小,外皮带着泥土、看起来有点“粗犷”的才好。那种洗得干干净净、白白胖胖的,我反而会犹豫。经验告诉我,带泥的芋头往往更新鲜,水分流失少,也更容易出那种绵密、沙软的口感。捏一捏,要手感瓷实,有点沉甸甸的,这样的芋头,回家一切开,横截面会看到细密的紫红色斑点,蒸出来才会是让人魂牵梦绕的粉糯。那种摸起来轻飘飘、软塌塌的,多半不是里面空心了,就是不够新鲜,蒸出来容易“水”。
说起处理芋头,就不得不提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“痒”。多少次,信心满满地削皮,结果双手奇痒无比,恨不得伸进冰水里。后来学乖了,我有个私家秘诀:戴手套!这是最简单粗暴但也最有效的办法。如果懒得戴手套,也可以先把芋头整个带皮蒸个五六分钟,稍微放凉一点点,表皮的黏液会被固定,这时候再削皮,手就基本不会痒了。而且,稍微蒸过心的芋头,皮也特别好剥,轻轻一撕就下来了,省时省力。
毛芋头的吃法千千万,在我这,有两道是无论如何都要分享的,它们简直就是毛芋头“江湖”里的两大门派,一咸一香,各有千秋。
第一道,也是我心里永远的白月光——芋头扣肉。这道菜,从食材到工序,都透着一股子“慢工出细活”的讲究劲儿。它不是家常便饭,更像是一种仪式感,年节桌上,它一出场,就自带主角光环。
要做好扣肉,五花肉的选择是重中之重。我偏爱肥瘦相间、层次分明的带皮五花肉,肥肉要够,这样蒸出来才油润不柴。我通常会选那种三层或五层肉,皮薄且完整。买回来后,先刮干净猪皮上的毛,再用大块的老姜和葱段,加点料酒,把整块五花肉冷水下锅,大火烧开转小火煮个二三十分钟。这煮,可不是光为了煮熟,更重要的是让猪肉松弛化渣,逼出部分腥味和多余的油脂。
煮好的五花肉,趁热在猪皮上用叉子密密麻麻地扎孔,扎得越密越好,这是为了后续上色和让皮脆的关键。接着,趁热在猪皮上均匀涂抹一层老抽,这样上色才漂亮。涂好后,自然风干半小时,让表皮略微收紧,再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,猪皮朝下,炸至金黄酥脆,皮面起“虎皮”状。炸的时候一定要小心,盖上锅盖,避免热油飞溅。这一步,是赋予扣肉灵魂的步骤,炸过的猪皮,蒸出来才会弹软有嚼劲,又不失脆度。
炸好的五花肉捞出,立刻浸入冰水或冷水中泡发,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,你会看到猪皮慢慢膨胀,变成柔软的“虎皮”。这期间,我们来处理毛芋头。将去皮的毛芋头切成约一厘米厚的片状。我习惯先将芋头片用油锅稍微煎炸一下,两面金黄即可。这一步至关重要,它能锁住芋头的水分,防止蒸煮时化掉,同时也能让芋头在后续的吸收汤汁时,口感更佳,香气也更浓郁。
接着,把泡发好的五花肉切成同样厚度的片状。这时候,就可以开始调味了。我扣肉的调味,讲究一个复合的酱香:生抽、老抽、蚝油、一小勺腐乳汁(红腐乳的增香去腥效果绝佳)、一点点糖提鲜、少许胡椒粉,再加点姜蒜末,混合均匀。把切好的五花肉片和炸好的芋头片,一片肉一片芋头,整齐地码放在一个碗里,皮朝下,淋上调好的酱汁,再盖上几片姜蒜。
然后,就送入蒸锅,大火烧开转中火,至少蒸一个半小时。没错,就是这么久!时间不够,肉不烂,芋头不粉。蒸的过程中,整个厨房都弥漫着浓郁的肉香和芋头的清香,那种等待,简直是对味蕾最极致的折磨。出锅后,沥出碗里的汤汁,倒扣在大盘子里,再淋上刚才沥出的汤汁,一碗油光锃亮、肥而不腻、芋头粉糯、肉质软烂的芋头扣肉就大功告成了。那酥烂的五花肉入口即化,芋头吸饱了肉汁,绵软得好像要融化在舌尖,每一口都是满足,每一口都是记忆深处家的味道。
| 制作环节 | 传统扣肉 (我的做法) | 简易版本 (常见做法) |
|---|---|---|
| 五花肉处理 | 冷水煮透 + 针扎 + 老抽上色 + 油炸虎皮 + 冰水泡发 | 热水焯水 + 老抽上色 + 简单煎炸 |
| 芋头处理 | 油炸至两面金黄 | 直接切片生蒸 |
| 调味关键 | 复合酱汁(腐乳汁增香) | 生抽老抽蚝油为主 |
| 蒸制时间 | 至少1.5小时 | 30-60分钟 |
| 口感特点 | 肉质酥烂,芋头粉糯,油而不腻,汤汁浓郁 | 肉质较韧,芋头易散,口感层次少 |
第二道,更家常一些,是那种可以在寒冷冬夜里温暖人心的存在——香芋排骨煲。它没有扣肉那么隆重,却有着熨帖人心的魔力。
排骨,我喜欢用肋排或小排,带点软骨的最好,炖出来骨肉分离又带点嚼劲。排骨要先焯水,冷水下锅,加姜片料酒,煮开撇去浮沫,捞出洗净。然后起锅烧油,煸炒排骨,把排骨表面的水分炒干,炒到微微发黄,这样炖出来的排骨才香,肉质也更紧实。
芋头同样是切大块,用猪油或植物油稍微煸炒一下。没错,又是煸炒!我知道有人觉得麻烦,但我坚持这一点:芋头经过煸炒,外表会形成一层薄薄的硬壳,这样在后续长时间的炖煮中,它才不会轻易化成一锅浆糊,能保持住块状,同时内部依然保持粉糯。而且,油香会渗透到芋头里,让它更香。
接下来就是炖煮了。把煸炒好的排骨和芋头一起放入砂锅,加足量热水,记住,一定要是热水,这样肉质不会因为冷水刺激而紧缩。调味我喜欢简单点,几片姜,少许葱段,一勺料酒,几滴老抽上色(可省略),然后就是耐心的慢炖。大火烧开转小火,咕嘟咕嘟地炖上一个小时到九十分钟,直到排骨脱骨软烂,芋头也变得绵软沙糯。临出锅前,再根据口味调入盐和白胡椒粉,撒上一把碧绿的葱花。
这芋头排骨煲啊,汤头是奶白浓郁的,带着排骨的肉香和芋头的独特清甜。舀一勺,芋头块软烂得几乎不用嚼,在口腔里轻轻一抿就化开了,带着排骨汤的鲜美。排骨肉也炖得恰到好处,轻轻一咬就脱骨,吸饱了汤汁的精华。在寒风凛冽的夜晚,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芋头排骨煲,从指尖到胃里,都是暖洋洋的,那种满足感,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的。
除了这两道硬菜,毛芋头也有它清雅的一面。比如,我偶尔会做清蒸芋头蘸酱油。选择小一点的毛芋头,洗净去皮,直接上锅蒸,蒸到用筷子轻轻一戳就透。出锅后,切成小块,配上一碟生抽、麻油、蒜末、小米椒调成的蘸料。这做法最能体现芋头本身的清甜和粉糯,不加修饰,返璞归真,像极了儿时的味道。
还有一种甜口做法,是南方常见的芋泥。将蒸熟的芋头捣成泥,加入牛奶或椰浆,以及适量的糖,在锅中小火慢炒,炒到顺滑细腻。我喜欢再加一小块黄油,那股奶香和芋香交织在一起,香得人直犯馋。做好的芋泥可以直接吃,也可以做成甜品的馅料,比如芋泥蛋糕、芋泥麻薯,都是极好的。我个人更偏爱那种芋头本身的颗粒感,所以不会捣得特别细,留一点点沙沙的口感,吃起来更有趣。
毛芋头在我心里,就是这么个有点“磨人”又特别讨喜的食材。它需要你花心思去挑选,需要你耐心去处理,更需要你倾注情感去烹饪。但它从不会让人失望,每一次的付出,都会得到它绵软、沙糯、香甜、醇厚的回报。它像一位老朋友,不善言辞,却总能用最温暖的方式,抚慰你的胃,也抚慰你的心。厨房里,最不缺的就是华丽的食材和复杂的技巧,但能让人吃得舒心、吃得满足、吃出回忆的,往往是这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人间烟火气的家常美味。而毛芋头,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。所以,下次在菜市场看到那些灰头土脸的小家伙,不妨多看一眼,带几个回家,或许,你也会爱上它那份朴实无华的美味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