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春面?听着简单,好像谁都能随手一碗。但真把这三个字拆开来,背后藏着的弯弯绕绕,比那些看起来花里胡哨的大菜可一点不逊色。外头餐馆里随便糊弄一碗,那是阳春面形;自己在家,琢磨透了每个关节,那才叫阳春面“魂”。我这人,对吃是有点“老古板”的,尤其是在这种“越简单越见功力”的家常菜上,总觉得有那么几步是万万不能含糊的,不然这碗面,就失了它的本真滋味。
在我这厨房里,阳春面绝不是什么“清汤寡水”的代名词。那得是,汤头得有汤头的讲究,面条得有面条的筋道,而那份灵魂的油香,更是半点马虎不得。
先说这猪油,它是阳春面的脊梁骨,没有它,这面就跟没了精气神儿似的,寡淡得让人直皱眉。市面上那些个桶装的精炼猪油,在我这儿是万万上不了台面的。要用,就得是自己慢悠悠熬出来的。选猪板油,别怕麻烦,去市场跟肉铺老板说,要那种厚厚的、雪白的板油,回来洗净切成麻将大小的块儿。锅里放一点点水,几片姜,开中火把水烧干,然后转小火,耐心地,一点一点地把油逼出来。这过程,得像哄孩子睡觉似的,慢一点,再慢一点,切忌大火猛攻。大火逼出来的油,颜色浑浊,还有股焦味。小火慢炼,你会发现那油花从板油里一点点渗出来,金黄剔透,整个厨房都会被那股子浓郁到化不开的油香笼罩。炼到板油块儿变得焦黄酥脆,那就是油渣了,这可是意外之喜,捞出来撒点糖或者盐,直接当零嘴吃,比薯片香一百倍。而锅里留下来的金黄液体,那才是真正的猪油精华。等它稍微放凉,装到干净的碗里,放冰箱冷藏,每次吃面,挖一勺出来,那滋味,香得你舌头都要打结。我通常会一次多炼一些,够用上好一阵子,毕竟这东西,可遇不可求,香过几天就没了,是罪过。
接下来说汤头,这是我跟某些“阳春面纯粹主义者”最大的分歧点。他们说,阳春面就该用开水冲,清清白白。我可不认同这说法。在我家,阳春面是得有汤底支撑的。最理想的是用猪骨高汤或者鸡汤。我平日里煲汤,总会多做一些,分装冷冻起来,就为了这种时刻能随时取用。熬汤讲究一个“清”字,猪骨要焯水去浮沫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至少两小时,中途不停地撇去浮沫,这样熬出来的汤,虽然浓郁,却清澈见底,没有一丝杂质。鸡汤也同理,老母鸡,加几片姜,一把干香菇,文火细炖,汤色奶白,滋味醇厚。有时候,我甚至会在汤里加几粒开洋(小海米干),提前用温水泡软,那股子海味的鲜甜,能把汤头的层次感直接拔高一个档次,鲜得你恨不得连碗底都舔干净。当然,如果实在没时间熬汤,用开水也行,但那碗面,就少了点家的味道,少了点熨帖的温度。
再来是面条,这可是碗里的主角。阳春面嘛,顾名思义,面条得是“阳春”的。我偏爱碱水面,那种细细的、略带黄色的、吃起来有嚼劲又不失爽滑的细面。超市里有卖新鲜的碱水面,或者干的挂面,但一定要选那种细圆的、稍微有点韧劲儿的。煮面有讲究,得宽水煮。意思是锅里的水要多,要沸腾。面条下锅后,用筷子轻轻搅散,等水再次滚起来,可以加一小碗凉水,让面条在锅里“冷静”一下,这样煮出来的面条口感会更筋道,不易坨。掐准火候是关键,每种面条的煮制时间都不同,通常包装上会写,但最好还是自己尝一尝,尝到面条中心还有一点点硬芯,但整体已经熟透,就是最佳状态,行家管这叫“al dente”,也就是弹牙的口感。捞面的时候,别过凉水,直接沥干水分备用。
最后,就是这碗阳春面的“点睛之笔”和组装艺术了。
碗底先放一勺热腾腾的猪油,记住,是热的,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它的香气。紧接着,倒上一勺子生抽,我用的通常是李锦记的财神蚝油味生抽,或者海天金标生抽,它们自带的鲜味和咸度恰到好处,不需要额外加盐。然后,一撮白胡椒粉,别小看这白胡椒粉,它是阳春面的灵魂伴侣,能瞬间提升整碗面的暖意和风味,让人吃了身子骨都舒展开来。如果你的汤底没有放开洋,这时也可以撒一点泡软的小虾米(开洋),提鲜效果一流。
接着,舀入滚烫的猪骨或鸡高汤,高汤的热度会将碗底的猪油、生抽和胡椒粉瞬间“激活”,香气四溢,这就是我说的“乳化”效果,汤色会变得略带乳白,油亮诱人。然后,将沥干的面条迅速放入碗中。最后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,撒上大把翠绿的葱花。葱花一定要是现切的,那种新鲜的辛辣味和清香,能瞬间把整碗面的烟火气提上来。我有时还会放一些之前炼油剩下的油渣碎,那酥脆的口感和浓郁的油香,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。
这碗面,从汤头到面条,从猪油到葱花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妥协。记得小时候,我奶奶做的阳春面,就是这个味儿。那时候家里没那么多高汤,她就用一勺猪油,一点酱油,一把葱花,再加点滚水,可那味道,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是人间至味。后来我长大了,自己开始下厨,发现外面餐馆的阳春面总少点什么,于是我就开始琢磨,开始改良。尝试过用植物油,那味道淡得像白开水;试过用干葱头炸葱油,香是香,但总少了猪油那种醇厚温润的滋味。也曾因为煮面时间没把握好,煮成一锅糊糊,气得想把锅都砸了。
但每一次的失败,每一次的尝试,都让我离那记忆中的味道更近一步。我发现,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,越考验厨师的耐心和对食材的理解。阳春面,它不张扬,不炫技,却能用最质朴的食材,带给人最深沉的慰藉。它就像一个老朋友,无论你心情好坏,它都在那里,安安静静地,给你一份踏实和温暖。
现在,每当我疲惫了一天,或者只是想吃点清淡又满足的,我就会给自己,给家人,做上这么一碗阳春面。看着碗里那金黄的汤色,翠绿的葱花,闻着那混着猪油香和面条香的氤氲热气,轻轻一吸溜,面条滑过舌尖,带着醇厚的汤汁,那滋味,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,回到了奶奶的厨房。它不只是碗面,它是一段记忆,一份传承,一种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坚持。所以,别再小瞧这碗阳春面了,它里头藏着的,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对家、对食物最深情的回味和寄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