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家常菜 家常菜的做法大全

家常菜的做法大全

我跟你说,这世上要是有什么能真正治愈人心的,那除了猫猫狗狗,排得上号的肯定就是家常菜了。不是米其林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品,也不是网红店里千篇一律的摆盘。它就是你妈在你小时候,或者你自己,用最朴素的食材,在家里的小灶台上捣鼓出来的那些,带着油烟气和锅气的东西。这玩意儿,就像记忆深处的一个锚点,稳稳地拽着你,让你即便身处再喧嚣的城市,也能闻到那股子安心的味道。

这些年,我折腾过不少“硬核”料理,也曾为了一个法式舒芙蕾在厨房里跟面粉鸡蛋耗上半天,失败的次数比成功的次数多得多。但绕来绕去,最终发现最能让我心头暖、胃里舒服的,还是那些最简单,却又最考究细节的家常菜。今天就来聊聊几道,看似家家都会做,实则暗藏玄机的“硬菜”——它们可不是网上那些“一步到位”的快餐式教程能概括的。

先说这红烧肉,简直是家常菜里的“霸王硬上弓”,多少人的白月光、朱砂痣?外面餐馆里的红烧肉,有的甜得发腻,有的柴得掉渣,有的油腻得根本下不去筷子。我跟你讲,真正好的红烧肉,是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汤汁浓郁却不齁嗓子,每一块肉都裹着一层琥珀色的亮光,一筷子夹起来,颤颤巍巍的,送到嘴里,轻轻一抿就化了,肉香、酱香、糖香,层层叠叠地在口腔里爆炸开来,那感觉,简直是罪恶又满足。

这道菜,最最关键的,是选肉。我个人是绝不用带皮的猪肋排肉,或者那种切得薄薄的五花肉片。我的“固执”是:必须是带皮的精品五花肉,肉层分明,肥瘦相间,最好是那种“三层五花”,一层皮、一层肥、一层瘦,再一层肥、一层瘦,层次越多越好。你看它油乎乎的,可就是这分明的肥瘦比例,才能在慢炖中达到完美的平衡。切块呢,我喜欢切得方方正正,大概3-4厘米见方,太小了炖煮时间一长容易散烂,太大又不入味。

买回来的肉,别急着下锅。先得给它“洗个澡”。热水下锅,加入几片、几段葱白和一勺料酒,大火烧开,撇去浮沫,然后转小火,再煮个五六分钟,让肉里的血水和腥气彻底释放出来。这个过程,叫焯水,非常关键。捞出来用温水冲洗干净,注意,是温水,不是冷水,否则肉会因为骤冷而收缩发紧,影响口感。

接下来的煸炒,是给肉“整形”和“提香”。锅里不用放油,直接把焯好水的肉块倒进去,中小火慢慢煸炒。你要耐心看着,肉块的边缘会逐渐焦黄,肥肉的部分会慢慢收缩,逼出大量的猪油。听着那锅里滋滋啦啦的声音,看着肉块颜色由粉白变得金黄,这就是在炼油。把炼出来的多余猪油盛出来(可以留着炒青菜,香得很),锅里留底油,肉块表面微微焦黄就行了。这一步,能有效去腻增香,让肥肉不那么油腻,瘦肉更紧实。

然后是炒糖色,这是红烧肉的灵魂所在,也是最考验功力的地方。我只用冰糖,因为它炒出来的糖色颜色更亮,味道更醇厚。锅里放一点点底油,加入冰糖(大概肉的重量的1/10到1/8),用小火慢慢加热,用铲子不停地搅动。冰糖会先融化成液体,接着冒出小泡,泡泡会越来越大,颜色也会从透明变成淡黄,再到浅琥珀色,最后变成深琥珀色,并散发出焦糖的香味。记住,当颜色变成深琥珀色,泡泡变得细密,同时闻到一股焦糖的醇厚香气时,立刻把煸炒好的肉块倒进去,快速翻炒,让每一块肉都均匀地裹上糖色。动作要快,因为糖色很容易熬过头,一过头就苦了,那这锅红烧肉就废了。

裹好糖色的肉,接着加入姜片干辣椒(依个人喜好)、八角桂皮香叶,还有我的“小固执”——一小撮花椒,提香解腻。翻炒出香味后,沿锅边淋入足量的料酒,等酒精挥发掉,再依次加入老抽上色、生抽调味。炒匀后,加入足量的热水,记住,一定是热水,水量要没过肉块,甚至略高一点,因为要长时间炖煮。水少了肉容易柴,也收不出漂亮的汤汁。

大火烧开后,立刻转为最小火,盖上锅盖,开始漫长的炖煮。这个过程,至少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。我喜欢用铸铁锅,或者砂锅来炖,因为它保温性好,能让肉在恒定的温度下慢慢酥烂。期间可以时不时地轻轻翻动一下,但不要太频繁。炖到筷子能轻易穿透肉块,肥肉部分颤巍巍的,肉香满屋,这个时候就可以准备收汁了。

收汁是最后一步,也是点睛之笔。把肉捞出来,或者直接在锅里把汤汁转为大火熬煮。看着那汤汁从稀薄变得浓稠,冒着大泡,颜色也变得更加深邃有光泽。我通常会不停地晃锅,让肉块均匀地裹上那粘稠晶亮的酱汁,而不是用铲子不停地翻动。直到汤汁变得挂勺,甚至能拉丝,就可以关火了。出锅前,撒一把葱花,那简直是色香味俱全的诱惑。

至于加不加鸡蛋或者土豆,这纯属个人喜好。我做传统红烧肉,偏爱纯肉,但偶尔也会放几枚煮熟的鹌鹑蛋鸡蛋一起炖,让它们也沾染上肉汁的香醇。南北口味差异大,北方偏爱咸鲜,南方可能更甜。我嘛,甜度适中,突出肉本身的鲜香,再用香料提升层次感,不抢风头。


说完红烧肉的“壮丽史诗”,咱们再来聊聊一道看似简单,实则“细节控”们争论不休的家常小菜——番茄炒蛋。这道菜,你别看它黄红相间,普普通通,可要是做得好,那简直是米饭杀手,汤汁拌饭能吃两碗。可要是做得不好,那就是一盘“水煮番茄炒鸡蛋碎”,索然无味。

很多人做番茄炒蛋,就真的是把番茄和鸡蛋炒一炒,然后加盐完事。大错特错!这道菜的精髓,在于番茄的出沙,鸡蛋的蓬松,以及两者结合后汤汁的醇厚

首先,选番茄。这是底子。我只用那种沙瓤的,一捏就软,皮薄的番茄。市面上那些硬邦邦的,摸着像石头一样的,颜色红得发假的番茄,它们根本炒不出汁,也炒不出那种绵密的沙质感。买回来后,我有一个习惯,就是去皮。对,你没听错,去皮。虽然麻烦点,但在番茄底部划个十字口,用开水烫个几十秒,皮就能轻松剥掉。这样炒出来的番茄,口感更细腻,汤汁更纯净,不会有恼人的番茄皮在嘴里碍事。番茄切块,我喜欢切成大小适中的滚刀块,不要太小,否则一炒就烂成泥了。

然后是炒蛋。鸡蛋的数量,依个人喜好,但我一般用3-4个大鸡蛋。打散的时候,我的“秘密”来了:不是只加盐,而是加一小撮、几滴料酒,和一小勺水淀粉(或者纯净水)。

添加物 效果 口感描述
少量清水 鸡蛋更蓬松、量显多 轻盈,入口即化
水淀粉 锁住水分,口感滑嫩 类似芙蓉蛋的滑腻感
料酒 去腥,蛋香更纯粹 口感不明显改变,香气提升
少量牛奶 更软嫩,奶香(不常用) 绵软,有淡淡奶味(可能与番茄不搭)

我偏爱加水淀粉清水,它能让鸡蛋炒出来更滑嫩,更蓬松,而不是干巴巴的。油锅烧热,一定要把油烧到七八成热,也就是冒一点点烟的时候,再把蛋液倒进去。记住,是大火快炒。蛋液一下锅,迅速膨胀,凝固,这时用铲子轻轻推动,让未凝固的蛋液流向锅底。别炒老了,炒到蛋液半凝固,表面金黄,内部还略带一点湿润,立刻盛出来备用。这叫嫩炒鸡蛋

锅里留底油,不够可以再加一点。这时把番茄块倒进去,大火煸炒。这是番茄炒蛋的另一个关键。要听到番茄在热油里滋啦作响,炒到番茄块开始变软,出汁,甚至有些番茄皮都自然卷曲脱落。这时,加入盐,再加一小撮白糖,对,你没听错,是糖!很多人对此不屑,觉得破坏了番茄的本味。但我告诉你,番茄本身带酸,少许白糖可以提鲜,并且中和番茄的酸味,让汤汁的味道更圆润、更有层次感。如果你想更浓郁,可以挤一点点番茄酱进去,提色增味,但不能多,否则就成了番茄酱炒蛋。

番茄要一直炒到彻底出沙,就是变成那种绵密粘稠的番茄糊状,汁水变得红亮浓稠,这才是番茄的精髓所在。等到番茄彻底出沙后,把之前炒好的鸡蛋倒回锅里,轻轻地和番茄翻炒均匀。不要使劲地戳,那样会把鸡蛋弄碎。最后,撒上葱花,快速翻匀,就可以出锅了。

你看,看似简单的番茄炒蛋,从选材到去皮,从鸡蛋的打发到火候的控制,再到番茄的出沙和调味的平衡,每一步都有讲究。它不是一道需要高超刀工或复杂调味的菜,但它考验的是你对食材本味的理解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。


其实家常菜,玩儿的就是一个心境。它不是炫技,而是把一日三餐变成一种享受,一种对生活的热爱。我常常跟我的朋友们说,别总想着去外面下馆子,有空了,就回到自己的厨房,亲自去感受那锅碗瓢盆的碰撞声,去闻那油烟和食材混合的独特香气,去体会一道菜从无到有的过程。

厨房,对我来说,不仅仅是个做饭的地方,它更像是一个充满回忆和温暖的实验室。我在这里,可以天马行空地尝试新配方,也可以固执地坚守着外婆传下来的老味道。每一次的成功,都像在心底种下了一颗小小的满足感;而每一次的“翻车”,则都是下一次进步的伏笔。就像生活一样,有滋有味,酸甜苦辣,缺一不可。

所以,这所谓的“家常菜做法大全”,对我而言,不是一本厚厚的菜谱,更像是一本写满了我和食物、我和家人、我和生活之间故事的随笔。它带着我手心的温度,带着锅底的烟火气,还有,那份对家的,深深的眷恋。吃一道家常菜,往往吃的不是味道本身,而是那份用心,那份对生活的热忱。而这,是任何AI,任何流水线生产出来的“美食”,都无法复制和给予的。

家常菜的做法大全插图

热门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