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家常菜 粽子的做法和配料

粽子的做法和配料

包粽子这事儿,说起来容易,真要做出那个味儿,那种咬下去米是软糯弹牙的,肉是酥烂入味的,还得带着粽叶子特有的清香,那可真是有点门道。我跟你说,外头买的粽子,总觉得差点意思,不是肉没腌透,就是米心还硬着,要么就是叶子味儿太重或者没味儿。所以啊,每年端午前后,我家那灶头就没闲着过,粽子的做法和配料,这几个字在我心里,那可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和味蕾记忆。

说到底,包粽子这活儿,最基础的,就是糯米粽叶。这两样是基石,伺候不好,后面的都是白搭。糯米嘛,市面上普通的长粒糯米就行,但泡米是个大学问。不是随便泡湿就完事儿,得泡足了,泡透了!你得提前一晚上,或者起码十几个钟头,把米放盆里,用水完全没过,宁可水多不能少。泡到什么程度?你捞一颗米上来,用指甲轻轻一掐,能轻松掐断,里面没有白心,那差不多就得了。夏天天热得勤换水,不然容易有味儿。泡好的米得沥干水分,这个也很重要,不然拌料的时候容易稀烂,影响口感。

再来说说粽叶子。大部分地方用的是箬叶或者芦苇叶,我更喜欢箬叶,它那个香味儿更浓郁。买回来的干叶子,或者新鲜的,都得清洗干净。干的得先用热水泡软,我习惯性泡上两三个小时,让它彻底舒展开。泡软了,或者你买的是新鲜的,就得拿刷子,一片片仔仔细细地刷!特别是背面,那些细小的绒毛或者附着的脏东西,一定要刷掉。刷干净了,不能直接用,还得煮透!大锅里放水,加点盐(据说能让叶子更绿,味道也更好释放),把洗干净的粽叶放进去,上面压个重物让叶子都浸在水里,煮个半小时到四十分钟。煮过的叶子颜色会变得深绿,而且软塌塌的,这样才好包,不容易裂。煮好的叶子捞出来,用凉水冲洗一下,剪掉硬梗,然后叠好沥水备用。你问我为啥要煮?一是为了消毒,二是为了让叶子变软好操作,三也是让叶子的香味更容易在煮粽子的时候释放出来,沁到米里头。

米和叶子准备妥当,下面就是馅儿了!我这人,包粽子就认一样:肉粽!那种纯甜的,红豆沙啦、蜜枣啦,我真的不行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肉粽的灵魂,毫无疑问,是猪肉!而且,必须得是五花肉!你不能用纯瘦肉,那样煮出来又柴又硬,咬不动,油花是粽子的生命!得选那种肥瘦相间、层次分明的好五花肉。肉买回来,洗干净,切成大块,别小气,一块肉至少得有指头那么粗,长个五六公分。切好的肉块,直接放到一个大盆里,下面开始就是我的腌肉秘诀了!

传统的腌料肯定少不了生抽、老抽、料酒。生抽提鲜,老抽上色,料酒去腥增香。这仨按个比例来,我一般生抽多点,老抽少点,料酒看肉的量,舍得放。除此之外,我还会加点!别惊讶,一点点糖不是为了吃甜,而是为了吊出肉的鲜味儿,让味道更复合。最最关键的是,我个人特别喜欢加一点点点五香粉,记住,是一点点点,多了会抢了肉本身的香气和粽叶的清香,但加了这么一点点,那个味道瞬间就有了层次,有了灵魂!至于量嘛,这个真的得凭感觉,宁可少放不能多。最后,再撒点白胡椒粉,去腥提味儿。把这些调料一股脑儿倒进装肉的盆里,然后就是最重要的:用手抓匀!得抓啊,让每块肉都裹上料,按摩按摩它。抓匀之后,腌制的时间!这绝对不能省!最少腌一夜!放冰箱里,让肉和料汁儿充分融合,滋味儿才能进到肉里头去。第二天包的时候,你会发现肉块颜色变得更深,而且闻起来那个香啊,绝了!

除了肉,我个人也喜欢放点别的。咸蛋黄是绝配,切开一个完整的咸蛋黄,颜色油亮油亮的,包进肉粽里,那个流沙的口感和肉香、米香混合在一起,简直了!蛋黄买回来,我习惯用料酒或者白酒喷一下,去腥增香,然后放烤箱里180度烤几分钟,烤出一点油,这样更香。还有香菇,泡发了切条,也可以腌一下,或者直接和肉块一起腌,吸足了肉汁儿,味道也很棒。有些人喜欢放花生、栗子,我也试过,但总觉得有点抢味儿,我还是更喜欢纯粹的肉和蛋黄的组合。

米不是也沥干水分了吗?包之前,我也习惯把沥干的糯米和腌肉剩下的少量料汁儿拌一下。这样煮出来的米,本身就带着淡淡的咸鲜味儿和颜色,不会只有外面一层有味道。

一切准备就绪,就到了最考验手艺的一步:包粽子!这个嘛,文字描述起来真是隔靴搔痒,得看视频或者有人手把手教。但核心是:得包得紧!你拿两三片煮好的粽叶,叠加起来,一头卷成个尖尖的漏斗状,底部不能漏米。先填一把米打底,然后放一块腌好的肉、半个或一个咸蛋黄(看粽子大小),再填米,把馅儿盖严实。然后用筷子或者手指,使劲儿地把米和馅儿往里压实必须压实!这是粽子口感软糯的关键,米粒之间没有空隙,煮的时候才能充分吸水膨胀,变成那种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状态。米填满,压实后,把上面的叶子折下来盖住,顺着粽子的形状把多余的叶子裹好,最后用棉绳或者草绳捆起来。捆绳子也讲究,得捆得紧!不是勒得变形,而是均匀地、有力地捆,这样煮的时候粽子不容易散,也不容易进水导致米烂掉。

粽子包好,不能等,得马上煮!大锅!必须大锅!粽子得有足够的空间伸展。水必须一次加足完全没过所有的粽子,最好水面离最上面的粽子还有一段距离,因为煮的时候粽子会膨胀。水开后转中小火慢炖时间!这是另一个关键!小粽子俩小时,我包的这种肉粽,块头比较大,肉也厚,得煮至少仨小时起步!煮到什么程度?捞一个出来,放在案板上,用筷子轻轻一夹,感觉软塌塌的,有点晃悠悠的,那基本就到位了。我倾向于多煮一会儿,比如煮四个小时,这样米和肉的味道才能彻底融在一起,肉也能煮得酥烂到入口即化。煮的过程中,要随时检查水位,如果水少了,一定加开水不能加冷水!加冷水会让正在膨胀吸水的米回缩,影响口感。用高压锅也能煮,省时间,半小时到一小时就能搞定,但说实话,高压锅煮出来的,总觉得少点烟火气,少点那种慢慢渗透的醇厚感。我还是喜欢老老实实地用大锅煮,看着水汽腾腾地往上冒,闻着满屋子粽叶和肉的混合香气,那种等待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享受。

煮好的粽子,捞出来沥水,最好趁热吃!那个香啊!刚剥开粽叶,热气腾腾的,米是油润发亮的,颜色是那种酱油的褐,里面深红色的肉块,还有金黄的蛋黄。咬一口,先是粽叶那股清新的味道扑鼻而来,接着是软糯到几乎流动的米,再然后是酥烂得不像话、一咬就散架的五花肉,还有沙沙的咸蛋黄。咸鲜中带着一丝丝回甘,肉的油脂完全渗进了米里,让每一粒米都充满了滋味。

这么些年包下来,失败的次数也不少,散架的、没煮透的、调味没对的… 都是经验。我妈常说,包粽子是个细致活儿,急不得。可不嘛,从泡米泡叶到腌肉,再到包和煮,每一步都得用心。这不像炒个菜,急火快攻,它讲究的是慢功夫,是渗透,是融合

对了,差点忘了表格的事儿。如果非要给个腌肉的比例建议,对于大概一斤到一斤半(500-750克)的五花肉,可以试试这个:

调味料 大约用量 备注
生抽 4-5 大勺 根据个人口味调整咸度
老抽 1.5-2 大勺 主要为了上色
料酒 3 大勺 去腥增香
白糖 1 小勺 提鲜,非为了甜
五香粉 极少量 提香,宁少勿多,可省略
白胡椒粉 少量 提味,可省略

当然啦,这个比例不是死的,每次做都可以根据肉的多少和家人的口味微调。多做几次,慢慢就能找到自己最喜欢那个“黄金比例”了。

包粽子,对我来说不光是做一道好吃的,它更像是一种仪式,一种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。每当闻到粽叶煮开的香味儿,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,好像小时候围在妈妈身边看她忙活的场景又重现了。这就是家常菜的魅力吧,它带着温度,带着记忆,带着独一无二的人情味儿。吃一口自己亲手包的粽子,那种满足感,是任何高级餐厅都给不了的。

粽子的做法和配料插图

热门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